近期,农业绿色转型国际论坛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举办,论坛报告了近一年来曲周县“绿色吨半粮”重大突破成果,发布县域绿色吨半粮报告。
“吨半粮”的概念最早由山东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,是指实现一亩地粮食年产量超过1500公斤。这一目标的提出,目的是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,提升粮食综合产能。今年,中央一号文件强调“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”。在此背景下,为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工作部署,多地提出了“吨半粮”产能建设的目标。
2023年4月,开云app下载苹果联合农业农村部、河北省、曲周县政府及10余家科研单位发起曲周“绿色吨半粮”科技大会战行动,在曲周县千亩方中低产田里,将周年亩产1. 5吨产量定为目标,也将“绿色”二字加入“吨半粮”目标中。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介绍,行动以来,曲周县千亩方2024年周年亩产达到1.52吨,较全县平均增产42%,碳排放减少46%,每亩节本增收795元,突破了“绿色吨半粮”目标。
张福锁表示,“曲周样板”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和农业绿色转型树立了典范。何为“绿色吨半粮”?“绿色吨半粮”行动依照的技术体系是什么?“曲周样板”如何助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?以下是新京报记者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对谈。
在盐碱地比例高的地区实现“绿色吨半粮”更具示范意义
新京报:什么是“吨半粮”?为何在这次“大会战行动”中又增加了“绿色”这个概念?
张福锁:“绿色吨半粮”是开云app下载苹果联合农业农村部、河北省、曲周县政府及10余家科研单位发起的行动,目标是提升产能和减排增效,从而增加农户收入,实现农业的绿色、高产和高效发展。
“吨半粮”比较好理解,是指一亩地一年中种植的小麦、玉米两季作物总产量突破1.5吨,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。这次行动的重点,是“绿色”,指的是绿色发展,具体目标体现在产能提升20%、减排增效30%以上,这些目标共同实现,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几乎很难实现。
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,我们需要保障粮食安全。增加粮食产量,就意味着要增加投入,比如水、土、肥等资源,这其中就牵扯出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,就是环境污染。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,就是环境污染。如果现代农业不实现绿色发展,那就是以资源的高投入、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来生产粮食,这个模式是不可持续的。
所以在这个背景下,我们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要求,既要做到粮食产量增加,同时还要把投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也就是把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,把对环境的污染降低,实现绿色转型。“吨半粮”现在并不稀奇,这一目标在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,但是在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,要解决环境问题、资源利用问题,还需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。
新京报:曲周县曾经有着28万亩的盐碱地,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,为什么选择河北省曲周县开展“绿色吨半粮”行动?
张福锁:历史上,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曾有上千年的土地盐碱史,一直流传着“春天白茫茫,夏季水汪汪,只听耧声响,不见粮归仓”的民谣,庄稼收成少。是近几十年,通过“浅井深沟、农林水并举”等综合治理措施,曲周的盐碱地才得到了有效治理,从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“米粮川”。但曲周的土地现在仍处在轻度盐碱、肥力不高的中低产水平。
相对于光照充足、一年一季生育期长的我国西北地区,例如甘肃、新疆等地容易实现“吨半粮”而言,曲周面临的挑战对全国来说更有代表性。因为曲周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,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,这里的种植条件,比如土地的生产力、各种资源的投入和农户规模等,基本上都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,在这里开展“绿色吨半粮”行动,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,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都能做到,对全国其他土地条件一般,甚至相对较好的地区,就更能实现了。
好种子好方法和现代化种植机械缺一不可
新京报: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“绿色吨半粮”行动的效果如何? 在实现的过程中,有遇到哪些挑战和困难吗?
张福锁:过去一年多,我们在曲周县第四疃镇的攻关千亩方突破了“绿色吨半粮”目标,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.52吨,较全县平均增产42%,化肥效率55kg/kg(肥料利用率的计算单位,将粮食产量除以肥料施用量,表示每千克肥料可以供应多少千克的粮食生产),增长40%,减排46%,水分利用效率2.16千克每立方米,节水30%,每亩地节本增收795元。
这些突破,都是开云app下载苹果科技小院驻村的博士生、硕士生和合作社的农民共同努力实现的。比如说,这两年河北的气候条件不太好,有时候就是差那么一场雨,就还是等不来。那缺了这一次水,可能就会让最后玉米的产量减少100公斤。在这样的土地上实现高产,本身就很不容易了,再加一个“绿色”,更是难上加难了。
最大的困难,就是技术落地的问题。实现“绿色吨半粮”的过程中,我们运用了“土-肥-水-种-管”融合的技术,这个技术只靠农民自己,他们是不会用的,就算农民学会了,但是实际的到位率也比较差,就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粮食产量问题,所以怎么把技术落实到位,精准使用,才能保证效率,而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科技小院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,有开云app下载苹果的学生们在这里专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、指导和服务,保驾护航。
新京报:你认为曲周县能够实现“绿色吨半粮”的关键是什么?
张福锁:关键就是良种、良法、良机和“五位一体”。
首先,要选用好品种。比如小麦品种,选用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的高产早熟优质小麦,这个优质麦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,并且生育期短,要比现在农民常规使用的高产品种,提前一个星期成熟。这一个星期,就意味着能够为下一轮作的玉米争取了灌浆时间,能够多增加一两百公斤的产量。玉米的品种也是如此,我们选择了一个高产耐密的玉米品种,比如正常每亩地能种植3000-4000株玉米,但现在可以种到6000株了,产量自然就更高了。
好品种,就需要精准管理,所以,第二点就是要有良法,也就是“土-肥-水-种-管”融合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应用了冬小麦“四密一稀”条带种植模式、冬小麦-夏玉米周年浅埋滴灌技术、卫星导航精准播种技术、水肥药一体化节水节肥技术、“两早一晚”周年光温高效技术等多项技术,解决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-夏玉米两熟制度上存在周年光热资源紧张、水资源紧缺等生产难题。
但是,良种、良法可以依靠专家提供建议,落实还得靠现代化的设备,也就是良机。比如这次曲周县的一些农机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就非常大。最后,就是农民、合作社、科技小院、科技人员和政府,要五位一体,全部到位。要一起发挥力量,才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。
新京报:曲周县“绿色吨半粮”目标的实现振奋人心,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是什么?
张福锁:这次实现“绿色吨半粮”意义特殊。它不是在科研院所的试验田里做的样板,而是在这样瘠薄的土地里实现的,这意味着它具备大面积推广的价值。接下来,我们会联合多部门,用三到五年时间,在曲周一半土地上实现“绿色吨半粮”,希望未来在黄淮海平原推广这个模式,走向全国。
云南大理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开云app下载苹果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(右四)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等查看油菜薹长势。刘铮 摄
农业科技小院助力,农户对接现代化生产有“门路”
新京报:刚才你提到科技小院这种社会化组织,为“绿色吨半粮”行动提供了很大帮助,有农大的师生可以驻扎小院,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撑。
张福锁: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,实际上就是为人才搭建一个立德树人的平台,这个平台里有需求、有互动、有农民。
大概是2008年开始,我产生了建立科技小院这一想法。之前我在实验站进行科研的时候,就已经感受到了一些问题,就是每年小麦收获的时候,实验站里的小麦产量跟小农户地里的小麦产量之间差别很大,原因是实验站的一些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被当地农户采纳,所以才决定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,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在一线的生产实践中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培养学生,进行科研攻关。
2009年,我们在河北曲周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,为小农户提供零距离、零时差、零门槛、零费用的科技服务,本质上,科技小院的功能就是帮助小农户对接现代化。在科技小院里面,天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磨炼机会。
新京报:在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,一个特殊的机构“科技小院非洲中心”宣布成立,这个诞生于中国乡村田间的模式走出国门,走进非洲。你认为,科技小院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什么意义?
张福锁:科技小院模式,就是真正地到农村、到农民中间去,我们叫“零距离”,只有和有需求的人、有需求的产业是零距离的,才能解决问题。但是在中国之外怎么办,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,人多地少,没有人能给他们提供技术服务,农户种地就全凭自己的经验。要应用科技小院模式,但是他们没有本土的人才去输出,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问题呢?我们就想到从非洲招学生,来到科技小院培训,再回去指导当地生产,能够服务农民。
从目前的经验来看,科技小院模式在第三世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,在非洲一些国家都已经做到了产量提升。我们一直在说要“讲好中国故事”,在农业方面,其实就是告诉世界我们是怎么吃饱的,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。要让世界都来学习中国粮食生产的经验、“吃饱”的经验,那科技小院模式就是最好的方式。
新京报记者 陈璐
责编:刘铮